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项小玫情意的博客

亲情,友情,同学情,同事情,源远流长

 
 
 

日志

 
 

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南京  

2016-01-24 22:06:4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南京 - meizi630 - 项小玫情意的博客
         
       母亲和她的学生们在南师附幼师的合照


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南京 - meizi630 - 项小玫情意的博客
 



我的小学同学有个微信群名曰:一个花甲子的玩伴.跟微信这个名称很相称,这个群是一个仅有6位成员的微群。5位女士外加一<党代表>。虽天南地北,天各一方但凭借着微信却无时,无处不相逢!群虽小却很热闹.转发的視频,文章,好听的音乐,发之心中的感叹,问候,祝福!交流各自的人生经历,感悟,喜怒哀乐!一人投石,激起群里发小们心头的千层浪!因为我们是同令,同学,走过相同的年代,有着相同的经历。记忆,理介,共鸣.共识让我觉的这才是我应该加入的群。前不久发小曹前丢上了一组哈佛大学图书馆珍藏的老南京照片。打开一看令我拍案叫绝。呈現在眼前的竟是一组那么熟悉,那么清晰,总在梦里缭绕的儿时经历过,刻在心里的我记忆中的南京。看了又看,这回忆瞬间波涛起伏,穿越时空的往事一幕幕沥沥再現。 兴奋之余立刻抓屏收藏並在微信上写下了我的感爱.当然得到群里发小的共鸣。南京,这座我经历了童年,少年时代的城市,在这里居住过11年,让我对它的记忆停留在了62年,我随妈妈离开时的那样。虽在网上也可以查到南京的许多旧照,但大多有点模糊。唯独这组南京的旧照完全让我身临其境,融汇在其中。心中按捺不住的呼叫着,Hi,这久违了记忆中的南京!
        在南京生活的11年里,我们家的地址一成不变。卫巷新安里2号.房子也就那在大杂院里的二间。上附小时出大院门朝右拐走到大石桥直走就到学校。上中学时出大院门左拐到卫巷,朝鱼市街方向走.再沿鱼市街朝珠江路方向走。在珠江路再朝中山路走。沿中山路朝新街口方向走,四女中就在其中。虽事隔半个多世纪,但这二条上学的线路就像这组照片那样清晰,准确的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去妈妈读书的南师,走到珠江路,穿过中山路,朝广州路,经随家仓右转到宁海路,南师就在宁海路上.妈妈毕业后在南师附幼师任教,当我们走到南师后还得再继续朝前方走,到北京西路,幼师就到了.大约在我五年级的时候,幼师的大门改建到了北京西路上,从此我再去妈妈学校就出院门右转,沿新安里走到周必由巷,走完这条巷右转到黃泥岗,走完黄泥岗差不多就到了鼓楼。北京西路就在鼓楼广場的北端。07年回国陈叔叔,姜阿姨接我们吃饭就在北京西路上的一家饭店。当回忆起当年的幼师,在教育局工作的陈叔叔大儿子告之:此校已撤消。原址己造起了非常气派的教育局大楼,事过境迁,唯有脑子里儿时的那点记忆沒变.到幼师图书馆借书,什么苦菜花,迎春花,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看这些小说是当时我们课后的主要享受。有忍不住上课时都手痒要去翻一下的,除了老师没收,更要下课去办公室….进幼师大门一个大运动场就呈现在眼前,周边的草地春天长满了荠菜,跟着姐姐挖,一会就挖了一大捧。放点豆腐干和肉糜一和,蒸出来的包子香气扑鼻。幼师的琴房在操场的另一端.走过一排紫藤架,就能听到嗚嗚的风琴声和叮叮咚咚的钢琴声。我最喜欢站在架下听着那些我熟悉的儿时唱的歌。因是幼师,学生们要求能歌善午 ,因此学校里经常有文艺表演。即看演出又到妈妈学校玩一通,这一举二得常让我们兴奋不己。可能那时我们小.所以总觉得幼师很大。家里还保留着一张幼师学生的毕业集体照,母亲也在,就应该是在操場上照的。
         还记得在坿小时,中午和下午放学,老师领队同学们走到校门口就分成二队,右转是大石桥队,左转是成贤街队。中午我就排到成贤街方向,到与附小毗邻的南工食堂吃饭.是母亲托楼上在南工任职的于先生帮的忙。我特别高兴走这一队,因为曹前,宁宁都在这一队。娇小,少言的范小梅也在这一队。
她父亲是南工教授,右派。前不久去哥哥家吃饭,聊天中讲起,他在坿小时有个同班同学叫范振中,父亲也是南工教授,右派。升中学时连普通中学都不给进,只能进民办中学。如果他真是范小梅哥哥,那我可记得她和我一样进的都是普通中学,只不过她是进的是二女中。下午放学则走的是大石桥那队。黄芸,章小苹,我们三个家住的很近的总是边走边说,到分手时总是还没说完。不是到黃芸家继续讲,就是站在叉路点上接着谈。出我家大院的后门朝前走几步就是黄芸家的院大门。再向前右转走几步便是小苹家。记得黄芸的父亲是教育局的一位科长,她家的房子是现在称之为连体别墅的那一种。小苹的家也是大院楼上的二间。黃芸进了南师坿中.小苹則在小学毕业前不久由她大哥接到了安徽蕪湖.那是一天早上,見到小苹时,身边的一位軍人拉着她的手。原来章妈妈突然去世,她大哥来给她转学。说话几乎没声音的章妈々看到我们去时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指指喉咙。看着小苹眼泪汪汪的一步一回头的走了。从此我们再也没見过面。后来她托原来大院邻居的女儿告诉我,她被安徽艺校选中学芭蕾.我忘不了她写信告诉我,腳尖站的痛的不敢碰,上楼梯有时就得慢慢爬上去。很多同学被家长领回去了。可我又能去那里呢?我佩服她的坚持。后来她改学了民族午蹈、在河北保定歌午团工作。现在也该退休了吧!
       位于.广州路上的南大校门就是这样.后来到南医读书,穿过五台山体育场过街就到了南大校门口.那时班上的同学蒋以亮和曹敏的父亲,石念頤的母亲都是南大的教授。家里都是洋楼。石念颐的妈妈是个俄国人。住南大专家楼。冬天有暖气。地板上舖着地毯、小队活动去约他时才算大开了眼界。曹敏家则是一栋独立的洋楼.院子也挺大,足以让我们全小队的同学撒野的追逐奔跑.大约四年级的暑假结束,右臂纏着黑纱的曹敏回到了班里.说她父亲在北大去世了.不久她也从放学时的大石桥队转向了成贤街队。说是己从洋楼里搬了出来,住到了南工的职工宿舍。因为她母亲是南工幼儿园的主任。再后来她进了二女中。我想也是家里有麻煩吧!否则学习又好,父.亲又曾是南大教授的她,似乎是没有理由不进南师坿中呀?去南医读书后,被同乡邀请去了一次南大,就是从这个门进的。与小时印象中的这个地方变化不大。只是这些大屋顶的建筑似乎沒小时印象中的那么宏伟。
        夫子廟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春节赶廟会卖东西的地方。因为有一年春节父亲回来探亲,带了姐姐去夫子廟。回来时姐姐手里拎了一盏兔子灯,是红色玻璃纸和竹蔑一起紮的.说是父親买给我的。因为爸爸带我吃了鍋貼,姐姐笑着边说边把兔子灯递给我。什么是鍋貼?姐姐说就是长形的饺子,不是下在水里煮熟的,而是放在鍋里煎熟的。一咬还有一口汁。听了真是嘴馋々的.不过毕竟点亮了的兔子灯更吸引我.记得晚上提着它去找小伙伴玩,和她们手里提的荷花灯,金鱼灯,小鸭灯围成一圈,大家叽叽喳喳,边笑,边看,边比,玩得真是开心。现在的孩子完全是不能理介的.如此简单的一盏灯,就能让我们很满足,很快乐.我很小心的提着它,以免不当心把它烧了。过了年我就把它挂在一个小的籐书架上.保存了很久.因为看到它就能想起过年的时候。走过那些年代的人都有共同的体会,盼着过年!为什么?這过年时的滿足,开心,也只有经过那些年代的人才能感受到!跟没经过的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07年回国在南京,发小曹前和刘香带着我们去了夫子庙。那是儿子第一次去,我也是。尽管后来在南医上学时又在南京生活了五年,但夫子廟始终沒去观光过.我想作为这城市的景点,現在的夫子廟跟苏州的玄妙观一样,肯定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
        这组南京旧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反璞归真,原汁原味。对我来说旧地重游要看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些东西,有故事有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南京 - meizi630 - 项小玫情意的博客
          
                    07年回国发小刘香,曹前带我去南京夫子廟又吃又喝,又买又看,说不尽的快乐!
  评论这张
 
阅读(27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