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项小玫情意的博客

亲情,友情,同学情,同事情,源远流长

 
 
 

日志

 
 

55年后的重逢(下)  

2017-11-06 09:06: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知道母亲在幼师时曾有位张树华老师,美术教研室的同事並見到张老师时,是在沙溪,一个暑假里。那一年不太记得了。見面时的张老师特别年轻,帅气.个儿不高,但混身散发着朝气,按現在说法:特别阳光。眼镜下的一双大眼忽闪忽闪的。一口的北方音.听母亲的介紹:一位徐州汉子。说起话很直爽,果断。那时他正在谈恋爱,准太太,母亲让我们叫她申阿姨:娇小玲珑,一头短发。瓜子脸上总是笑吟吟的。那天也随看张老师一起来看望我们。原来申阿姨当时是在太仓县血防站工作。那次的聚会张老师是主讲,给母亲带来了许多老同事的近况.就像分别了55年后的今天,在多倫多的聚会一样,让母亲高兴不已.不同的是,随着部份老同事的离去,多少抹上了些伤感的色彩。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这次的聚会更加珍貴。因为不记得在幼师見过张老师,所以这次特地问了张老师才知道,他是57年的南师美术系学生,61年毕业分配到幼师,而母亲在62年就调离了。只同了一年的事,却能在分别了55年后飞越重洋,不辞辛劳的来看望母亲,这张老师真是一位重情有意之人呀!这次听申阿姨说,她来沙溪探望过我们二次。可我记得有年夏天她在沙中为高考毕业生体检时見过她,那时她还没结婚,但没見到张树华老师。七十年代初随着姐姐由长春调回太倉,姐姐和申阿姨的接触就很多了,因为姐姐通过申阿姨的帮助在血防站搭了伙。我也曾经跟着姐姐去了次血防站,是夏天,見到了申阿姨,仍是那么年轻,那么笑吟吟的瓜子脸。只是手上抱了个紮了二个羊角辮的娃娃。一个人又要工作,又要带娃,这个申阿姨可真是能干!因为当时哥哥的儿子出生后就留在沙溪,母亲全职,我兼职的照顾着,都忙得团团转。随着申阿姨调去南京,我再見张老师应该是在南医上学的时候。记得在大三上临床课时母亲曾来南京看望过我。就那次母亲和我一起去张老师家。在鼓楼一中学内。上楼左拐的一间房里。不巧张老师夫妇出去了,只有二个小女孩在。大点的女孩很乖巧的说:爸爸和妈妈出去了。其它的就一问三不知啦!我当时印象很深,尤其是这个有姐姐范儿的大女儿,那么小就很像模像样的在家里带着妹妹,还能接待客人。真的没想到30多年后,我能与张老师这个有姐姐范儿的大女儿又联系上,並让我们的父母能再一次重逢,续友情。就按这大女儿的说法:缘份在那里。相隔十万八千里还是会找到的。说来也巧,今年还是张老师伉俪的金婚之年.能打开门来接待这样的贵宾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荣幸。二位老同事虽然相逢在异国它乡,但张老师给母亲带来的他亲手绘画的,並裱制成长轴的贺寿图:青松,却给它乡的重逢抹上了浓浓的一笔家乡的色彩和情调。很自然的把这它乡和故土连在了一块。
         07年回国时得知幼师已经拆消很觉婉惜。毕竟它是母亲工作了七年和我们童年,少年留下了许多快乐回忆的地方。多谢张老师的这次来访,我们才得以了解到幼师自母亲调离后的起伏历史。尤其是自从张老师当了重建后幼师的业务付校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书育人的建树,让我从心里感到敬佩。对教学的敬业,对育人的严谨,无一不体現出张老师这一輩老知识分子对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的精神风骨。在他领导下重建后的幼师,学制的改革,课程的设制,教学目标的明确,培养人材的灵活性无不渗透着张老师的深思熟虑,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彻底颠复了我对老幼师的一些认知。現在的幼师不只是为了培养幼教老师,同时也可以培养专业人士,为进一步深造作准备。对于那些寒门子弟真可谓是福音哪。只要看到张老师的那些水粉画,你便不难理介张老师的这种新的办学理念。就连我这个对美术一窍不通的人,在听张老师讲介中国美术史时都被美术与历史和文学的一件件一桩桩深深的吸引着。张老师指着墙上的那幅刺绣“清明上河图“一通介说,让
  评论这张
 
阅读(23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